一年服务300家常法,没有秘籍,靠的是不断试错去做标准化和一体化
作者:admin 日期:2019-04-17 浏览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些最早做律师的时候,和大家一样遇到的真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


律师一般能做多少家常法?


三五家很正常,也有人说能做到三十家。其实做到三十家你也不必羡慕他,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曾经在跨国公司做了十年法务,2010年回到了珠海。珠海这个城市,是珠三角七个城市中GDP最低的一个,只有广州/深圳的十分之一。回到珠海的第一年,非常幸运,做了23家常法。到了第二年,做到了30家。一旦做到30家,就非常痛苦了,有常法,有专项,还有一些诉讼业务,非常疲惫。以至于到今天,我对30家这个数字都有阴影。


那怎么解决这个疲惫呢,和所有人一样,加人手。后来我们做到了50家。到了50家,我就面临了选择——


1. 改造原有的律师事务所,改成公司制;

2. 自己开一家律师事务所。


我2012年所在的律所,是在珠海排名前几位的大所,但是改造得并不成功。所以在2013年,我创建了摩金律师事务所。


所以现在我可以正式跟大家介绍一下,我是广东摩金律师事务所的蒋进,我们是35人的一体化团队,现在为超过300家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我们做了一款常年法律顾问产品,联合全国30多家律师事务所,创建了laKingdom法律顾问联盟。


但是我今天并不想告诉大家我的常法产品有多么好,我真心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四个字——


一路试错。



·1·

白手起家的标准化



2013年创建摩金律师事务所的时候,我们真的是白手起家,一共五个律师,带两个助理。开所的第一件事,就是保住我们原来的这50家顾问单位。


大家可以想一想,原来的律师事务所在当地也是排在前几位的,你成立了一家新所,要拿走50个顾问单位,而且70%都是当地优质的外资企业,他们对于法律顾问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当时一门心思就在想,怎么把常法业务做好,能让他们满意。


思考的结果就是常年法律顾问的标准化。


标准化有两个维度——


  • 横向:服务内容,例如日常咨询、经营文件、法律培训和最新资讯;

  • 纵向:服务质量。




我们对珠海的14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对于常年法律顾问服务的满意度,是52%。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我们当前提供的常法服务是不满意的。主要暴露的问题点有三个——


  • 不及时。给律师打电话,总是在路上出差,在开庭,发了一个邮件三天都不回,找不到人;

  • 不给解决方案。总是告诉企业有风险,却不告诉企业怎么办;

  • 不懂业务。和律师聊业务的时候,听不懂行话,感觉专业度不够。


根据这三个问题点,我们给我们的常法服务制定了标准——即时性、实用性和专业性。


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我们以一个日常咨询为例。


每一个日常咨询,我们都会要求客户用邮件的方式,统一发送给团队的常法秘书,常法秘书收到邮件之后要立即响应,告诉他邮件收到,已经安排处理。接下来,秘书在系统里面建立任务并且进行分配,协办助理接到任务之后,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厘清法律事实,进行法律分析,第二是给出回复方案。接着,主办律师会对回复方案进行把关,他把关的是实用性,然后把方案回复给常法秘书,形成一个闭环。




但是大家看,我们的主办律师,在助理进行法律事实和分析的阶段,是不会进行审查的。如果回答问题,先请律师看一遍,律师给助理,助理做完再让律师看一遍,这其实不是协作,是重复劳作。



·2·

引入市场营销



2014年,我自己开发了业务管理系统。那么业务做了当然不够,接下来就是拿市场。有些人可能会说,蒋律师你第一年就有23家顾问单位,很不错呀。这对于一个律师来说是不错,但是对于一家律所来说远远不够。


一个律师一年拿二十多家并不难,用什么办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写文章、讲课和出书。每个月最少能够新增两家顾问单位。但是对于一家律所来说,一个月两家,一年才能新增二十几家,增加两百来万的收入,这肯定是不够的。


我把市面上关于市场营销的书都看了一遍。发现有一种方法,别的行业早就在用了,就是鱼塘理论。其实没有多复杂——


第一步:挖鱼塘,也就是建立推广平台;

第二步:引流拉新,就是把鱼引进来,不断给他鱼饵吃;

第三步:流程转化,想办法成交。




在用了这样的方法之后,我每个月固定增加的常法单位,在8家左右。


其实这两年,我明显地感觉到常法业务的增长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个月,也就是2018年12月为例。我们新增了7家常法单位,其中4家是第一次找法律顾问的,3家是换法律顾问的,这说明这是一个很大的蓝海市场,值得我们去关注。



·3·

改变组织架构,变革经营管理模式



大家听起来,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其实最苦的是在2015年。


大家想一想,标准化的背后,其实是精细化。精细化的背后是活很多,不但业务不断增长,律师还要参与到市场营销和知识管理当中,工作量非常大。问题首先就在合伙人层面出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团队带到拉萨去谈心。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走了两位合伙人。


接下来更难的事情,就是改变组织架构,变革经营管理模式。最难调整的部门就是常法中心。


律师都有诉讼情结,不愿意去做常法业务。如果你现在去问我们的常法中心负责人,也是我们的创始合伙人,常法中心怎么能做好,他一定会这么回答——


人都走了五六波了,我想不会都不行了。


另一个很难改变的部门就是市场品牌部。一开始我们的市场品牌部是让律师去做的,但是律师也不愿意做。所以现在我们的市场品牌部,是清一色的九零后。


最后我们做了一体化,从前台到高伙,全员计点。我一直认为,你要实现战略目标,第一件事就是调整组织架构,这样你的运营体系和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2015年之后,摩金的业务开始每年翻番的往上涨,在我们调整之前,这个上涨率是没有这么快的。


其实总结一下,产品化必须要有三样东西作为支撑——


  • 业务管理。业务必须实现标准化,如果没有标准化,怎么实现产品化?如果你的常年法律顾问服务每一家都不一样,都有十几项,怎么能做到可复制?我们服务200家客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20家客户,怎么可能一样?

  • 要有市场能力。通过市场去吸引业务。

  • 要有一整套的人才管理。




现在的常法业务,基本散落在每一个个体律师的手上。但是我相信,未来这个市场,在三到五年内一定会出现变化。类似找大状这样的法务外包公司,已经在深圳做了两三千家法律顾问单位了,它在不断挤压我们的常法业务。另外,我们和全国三十多家律所一起推的常法产品,也会影响这个市场。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蒋律师你为什么会选择做常年法律顾问产品呢?大家都知道,常法业务是最不赚钱的,按照我们后台数据测算,常法的小时费率才500元,非常低。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用常法业务、专项业务和争议解决三者对比,你会发现常法业务是所有法律服务中唯一的常量业务,它保证我们每个月、每年都能有钱收。有了这个常量,我才敢做标准化,做知识管理。


此外,常法业务这个常量,可以不断为我带来变量,也就是专项和争议解决业务。这就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原因。



·4·

传承



其实做产品化,还有一个非常深层的理由。我一直有一个怀疑,如果律师事务所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律师的收入,那么这家所要怎么传承呢?律师走了,业务就走了。但是如果律所的收入,来自于产品,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才具备传承的可能。


另外,只有我们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好,人才才会不断地精细优化。


2013年创建律所,遇到的的问题是业务不稳定,人才不稳定。心里想着,当初做跨国公司法总,带着几十人团队的时候,也没有这么累。怎么开了一家律所,带了几个人,都做不好。挂靠在一家大所,一年赚几百万,有什么不好。2014年做标准化,很多律师也不愿意,每人分几个顾问单位不就完了,做什么精细化,活多又辛苦。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在想,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没必要这么做。2015年,以岗定薪,计点制,老律师和有案源的律师都不干了,那时候也怀疑,一体化是不是也搞不下去,是不是不适合律师这个行业。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初哪有什么产品化的概念,就是把业务做好,把市场拿到,把人管好,产品自然就冒出来了。


所有的东西,就是靠我们自己,用『坚持』两个字,一路走来的。


律师这个行业是个专业至上的行业,又恰恰遇到了一个内容为王的年代,作为律师,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我们的知识内容做好。所以创建这个法律顾问联盟,我希望能率先把摩金沉淀的知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管未来怎样,失败了也没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