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东致辞: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 丨吉林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作者:admin 日期:2018-08-01 浏览

来源:法院芳华



吉林大学大学法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

院长  蔡立东


亲爱的2018届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校友代表和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这个仪式标志着我们亲爱的2014级同学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完成了向2018届毕业生的转换,从离开这个礼堂的那一刻起,你们将以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开启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之路。作为院长,你们曾经的老师和明天的朋友,我想借此机会跟各位交流一个应时顺势的想法。


走出校门,你们可能遭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四年本科,真正工作时,却觉得什么都要从头学起。令你们仰慕的业界精英,很可能并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学本科教育。在大学中,你们学习了大量与未来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即使那些看似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多半也因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很快无用武之地。既然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的职业选择和具体工作并无太大的影响,当初读大学、学法学是否是一个非理性、甚至是错误的选择。




这种困惑不予以消解,可能影响到同学们对未来职业的信心,甚至可能带来自我否定。解决这一困惑,需要厘定大学的功能和限度,这里我把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你自己,你们加入社会后,会看到、甚至是遭遇各种离奇现象,也可能遇到、甚至是经历小难大灾,如何在诱惑和困顿中锁定自己的初心,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唯有思考一途。




具体到法学院,我们要教会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思而不学则殆”,法学院当然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这是法学院教学的形式和载体,但“学而不思则罔”,必须超越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展示法学的知识体系所凝结的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为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养成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的认同、对法律思维方式的皈依、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掌握,最终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职业素养。目前,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把课堂由信息的发布地、技能的训练场,转型为智慧和思想的孕育所,推动将以知识传输为目标的法治人才培养方案1.0版、以知识传输+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法治人才培养方案2.0版升级为以知识传输+技能训练+智慧育成为目标的法治人才培养方案3.0版。一位校友把吉大法学教育最大特点总结为,“每个老师都像是法理老师,所有的部门法都会变成法理课堂,老师们在授课中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到僵化的法律规则、法律制度,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对既有的制度进行反思与批判,教导我们何以将程序正义作为法律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学愈博则思愈远,法律隐藏着每个民族最深层次的奥秘,法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的宝石,过来人都知道,人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通过法学知识传授和法律技能训练,培养思考习惯的法学教育,供给的是受教育者一生的竞争本领,而不是暂时的就业噱头,是以法律思维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而非机械地将既有知识重复运用的简单技巧。我们看到,法科毕业生在非法律职业也取得的不俗成就,靠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思考的习惯和从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中获得的处世智慧。同学们,装备了会思考的大脑,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你将随着对法律问题思考来到人类的智慧之巅。思考也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时代是每个个体精神的总和,有我则时代大,无我则时代小。借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势,我们有理由期待、你们应该有信心,只要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就会站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宽广舞台的中央,并展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其根本的特质就在于能够思考。一个人之所以是独立的人,也在于能够思考,不人云亦云。对问题和事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有理有据地用充分的理由论证结论的正当性。对别人的立场和观点,能够问为什么,评价是否正当,是否合理?这早已成为我们都能够认同的常识,但我为什么还要重述“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呢?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人是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浸淫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不断重复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个性总是可能不知不觉地被慢慢磨灭。当今社会,娱乐至死霸气冲天,各种神剧充斥荧屏,小鲜肉们备受追捧。因此,独立个体的理性和清醒,是需要自觉坚守的。思考既是这种理性和清醒的表征,又是维系这种理性和清醒的途径,只有保持不断思考的习惯,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才能克服“随波逐流、墨守成规和自我放纵”等对人之个性的消磨。诚然,比身体懒更难以克服的是头脑懒,思考纵然是艰苦的,但也唯有思考才能带来属于你自己的高峰体验。世界脑神经科学应用的前沿成果,被认为超出当前临床心理治疗法20年的创新疗法就是:利用优质思考方式来构建健康的神经通道,用积极正向的想法抢占大脑空间,直至永久战胜焦虑和恐慌。




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并在不断地侵占直至填满我们大脑的内存,很多人的理性和清醒被日复一日寻常的信息尘埃所掩埋,人必须用思考来对抗外来信息的封堵,以至于不被它们湮没,思考成了必须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信息技术对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的改变,使远程教育、智能搜索走入人们的生活,这似乎是一个法律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高度普及的在线课堂、法律数据库,人工智能法律专家获取需要的法律知识,思考似乎成了多余的事情。有了问题,我们首先想到不是本能地思考一下,而是习惯性地百度一下。在信息的汪洋中,在万能的微信面前,我们可能真的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拱手交出了理性的主权,随波逐流,放弃了选择,失去了方向,完全异化为信息的浏览者、存储者和传播者,多少人甚至不自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的帮凶,酿成了“邓菲自杀事件”的悲剧。手机简直就是现代人的精神鸦片,亲朋聚会时,不断刷屏取代了彼此的嘘寒问暖,自己独处时,浏览朋友圈更是不可或缺的规定动作。由此,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具有了全新的意义,看到手机对我们生活的霸占,我曾有感而发,现代人捍卫自己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自己和手机关系,并在我的学生中开展“远离手机一小时”活动。


进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前提是准确把握问题的所在,这需要仔细观察周边的现象和事件,保持弄清问题原因的冲动,要牢牢扼住现象和事件发生原因的喉咙。为什么中美之间会发生贸易战?为什么会颁布这个政策?为什么我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配合?目前方法的短板地方在哪儿?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明确了问题之后,要分析问题的性质,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要分清是理论问题,还是对策问题,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评价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的标准也不相同。在锁定问题性质和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要全面收集资料,只有对该问题所涉及的已有资料掌握得越全面,才越可能对问题认识得越彻底。经过对已有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概括、比较等等,最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灵感可能非常重要,但灵感的孕育远不像它的出现那样突然,一定是苦心孤诣思考的结果。没有苦心孤诣思考的孕育,灵感绝不会凭空产生。


写作是保持深度思考的有效方式,思考的结果要及时成文,要围绕自己的好想法尽可能形成周密的论证。好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想法从冒出来到说出来、从说出来到写出来,是思考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写是有逻辑的,是需要严谨思考的,写出来标志着思想的成熟和深刻。王泽鉴先生强调,“法学的训练就在写作,一定要写,一直在写,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自己写。写很要紧,因为写才使你能够深刻。” 不写是不会严谨的,不写你的思维会越来越僵化,不写会越来越变成主观主义者。一个人停止了写作,就等于放弃了深刻思考。很多我们敬重的老先生之所以还保持着敏锐的思想,原因就在于通过写作保持思想的深刻。比如刚刚逝世的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郑德荣,2011年,建党90周年,他85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篇;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2岁的他又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3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受过高等教育、主体性已经被唤醒的你们,今后无疑会时时刻刻体悟到人的精神困境,于是,如何抵抗人生的无意义将成为终生的问题。唯有思考一途,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涵。


最后,让我代表法学院的全体老师,带着同样的惜别之情,把同样的真挚祝福送给大家。亲爱的同学们,吉大校园中过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将成为亲切的怀恋和温馨的记忆,继续充盈着你们未来饱满的人生。今天的你们,将完成一次华丽的蜕变,裂变为二百多个吉林大学法学院,扎根于自己选择的沃土。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将成为“母校”,你们将成为“校友”之际,期待你们让思考成为生活方式,带着思考选择人生方向和生活道路,带着思考面对潮起潮落和朝阳落日!

谢谢大家!

蔡立东

2018年6月22日




作者:蔡立东

来源法苑芳华

原标题:让司考成为生活方式——蔡立东院长致辞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